近日,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一线运动品牌的中国代理商宝胜国际发布2024年全年业绩。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宝胜国际营业收入约184.54亿元,同比下滑8%;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同比增长0.2%至4.91亿元;毛利率由2023年的33.7%提升至34.2%;经营溢利率由上年的3.7%提升至3.8%。
面对这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宝胜国际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
深陷泥沼,难自救
宝胜国际是中国知名的国际运动品牌零售商之一,也是中国台湾知名运动鞋代工企业宝成集团的子公司。宝成集团成立于1969年,而到了2008年,宝胜国际股票于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宝胜国际集团的主营业务是生产制造批发休闲运动鞋、服装与配件,为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Reebok(锐步)、New Balance、Asics(亚瑟士)等50多家国际知名品牌提供设计制造及生产服务。
除此之外,宝胜国际公司旗下零售商品牌还包括yy sport胜道体育,下游还有众多渠道分销商。在全球名牌运动鞋及休闲鞋市场中,该公司有约20%的市场占有率。
对于2024年营收下滑,宝胜国际在财报中表示,2024年零售环境多变,尽管全渠道表现稳健,但店铺客流量大跌近三成,导致同店销售明显下滑,拖累整体销售。
由于宝胜来自耐克和阿迪达斯两大巨头的采购占比超六成。这意味着,体育用品公司一旦在供应端进行策略调整,代理商很容易陷入被动。再往前追溯不难发现,即使影响代理商业绩的具体原因不同,但给到代理商压力的始终是供货商。
其实,不止2024年,在更早之前,宝胜国际就已陷入泥沼。
市场停止,机会难寻
时间回到2022年,整个运动鞋服行业都面临着供应链短缺的难题。两大巨头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阿迪达斯 2022年利润大跌66%,耐克2023财年的净利润也下滑了16%。
到了2023年,运动鞋服市场的需求疲软仍在持续,由于疫情的持续影响以及俄罗斯业务的暂停,多个品牌都摇起了减产大旗,耐克和阿迪达斯就在2023年减产三到四成。
销售不畅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运动品牌的库存积压。要解决库存问题,除了通过折扣促销,品牌还会暂缓新产品的入库,减少代工订单量。
受各方面影响,整个运动消费领域,销售场景转向线上,几乎所有的运动品牌都有自己的天猫旗舰店、自营小程序、抖音直播间等。尤其是抖音直播,销售量都在翻倍增长。过往经销商批发业务的价格优势,在线上渠道的冲击下,几乎已经抹平。加之前些年,耐克引领的运动品牌DTC(direct to consumer,直面消费者)趋势,资源倾斜向自营业务,体育零售经销商的日子自然不好过。
除了宝胜国际以外,另一大体育运动品牌代理商滔搏的日子同样艰难。
以滔搏为例,尽管两巨头品牌在其营收中占比仍居高,但滔搏也早早地开始调整布局,加速拓展新品牌的合作。
根据滔搏公司2025财年中期业绩报告,公司上半财年实现总营收130.55亿元,同比下滑7.9%;归属股东净利润约为8.74亿元,而2024财年同期为13.37亿元,降幅高达34.7%。报告期内,滔搏销售毛利率下降3.6%至41.1%,存货规模却增长6.4%至61.20亿元。2022财年至2024财年,滔搏店数量分别减少311家、1130家、421家。截至2024年8月底的半年(2025财年上半年)内,滔搏门店净减331家。
反观宝胜国际,2019年12月底,直营门店数量达到5883家,到了2024年12月底,宝胜国际直营店数量仅剩下3448家。五年时间,宝胜国际净减少直营门店2435家,平均每年净关闭直营店487家。
宝胜在财报中多次表示,关店是考虑以利润率为先,推进精致化零售策略,关闭升级了业绩不佳门店,降低成本并提高单店运营效率。
总是增收不增利也不是出路,那究竟路在何方呢?
除了耐克、阿迪,路在何方?
时间回到数十年前,像滔搏、宝胜国际等国内体育零售经销商,由于和耐克、阿迪达斯的合作,赚得盆满钵满。
耐克自1981年进入中国市场,阿迪达斯则在1997年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两大巨头的中国市场飞速扩张史,也是这些体育零售经销商的发家史。
不过也正因为太依赖阿迪和耐克两大品牌,滔搏和宝胜国际的业绩表现就直接和这两大品牌表现挂钩,在本土品牌的崛起之下,阿迪和耐克这样的国际巨头已经面临巨大挑战,在当今需要线下线上全方位布局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流量分散且成本加大,往往是增收不增利。
这个月,阿迪达斯和耐克纷纷发布了财报。
耐克这边公布了2025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期内,耐克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至113亿美元,净利润下降32%至8亿美元。2025财年连续三个季度营收、净利润双降的耐克,前三季度的总营收同比下滑9%至352.12亿美元,净利润下滑28%至30.08亿美元。
面对2025财年至今的业绩,去年10月正式上任的耐克首席执行官Elliott Hill表示:“我们对整体业绩并不满意。我们可以而且将会做得更好。”耐克预计截至5月底的第四财季销售额将下降超10%,但此后业绩将开始企稳。
现在,耐克还面临着来自美国新兴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
Hoka、Brooks 和 Saucony 都花费数百万美元与跑步俱乐部和社区活动达成品牌协议,从而在运动鞋行业中获得了销量。这些品牌更加灵活,通常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时尚的设计,并传递更环保的信息。
相比之下,耐克一直在努力应对其门店的库存数量。耐克很少对其高端鞋款提供大幅折扣,包括其标志性的Air Jordans品牌。
在某一方面这也直接影响了体育零售经销商们。
在国潮涌起的大环境下,阿迪达斯和耐克这样的国际品牌在国内躺着赚钱的日子或一去不复返,而深度依赖这两大品牌的宝胜国际在代理商的路上还能走多远,其多元化发展何时能够见到成效,现在都是未知数。
本文转载自NewSportsGo,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耐克再失速,体育零售巨头面临“闭店潮”